《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指出,2017年全国综合指数录得68.5,同比上升1.3,且高于荣枯线18.5,表明整体购物中心市场处于持续回暖和向好的通道内。
其中,现状指数录得65.1,同比上升0.9,并高于荣枯线15.1,购物中心业主的市场信心持续增强。预期指数录得73.5,高出现状指数8.4,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1.8,说明大部分业主对市场发展和项目运营持乐观、向上的预期。
“租赁活跃度”指数录得81.5,同比提升2.5,并高于荣枯线31.5,说明2017年市场对购物中心的租赁需求进一步加大,实体零售品牌仍在寻址拓店,同时,全渠道零售催生的新业态和新品牌如生鲜电商超市、互联网健身房等亦在协同去化购物中心内的面积。
“成本控制”指数分值为33.4,同比下跌3.3,并低于荣枯线16.6,表明购物中心企业在成本支出上仍有增加。
在具体支出项中,对大数据和零售新科技的投入仍然是购物中心运营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2017年仅有一家受访企业减少了该项支出,其余99%的企业均保持甚至追加了投入。
在选取部分企业进行2018年零售新科技运用领域的调查中可见,配置智能停车系统(69%)和搭建大数据平台(67%)是购物中心业主最关注的新科技类目,亦有23%的业主表示在2018年将引入室内导航/智能导购系统。此外,部分企业的雇佣成本有所上升也是 “成本控制”指数下滑的原因之一。
从城市能级指数来看,北、上、广、深四城继续保持优势地位,一线城市综合指数录得70.0,分别高出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2.2和2.1,但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0.6;老旧物业的调改造成的出租率暂时下降是一线城市分值略有下滑的主要原因。
然而,一线城市庞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京、沪两地万亿级的消费容量依旧是国内外零售品牌扎根的主战场。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位列“全球国际品牌渗透率”榜单的第3位,领先纽约、香港、巴黎等城市;北京排名由2016年的第12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9位。品牌持续的进驻和拓展意愿使得一线城市在“租赁活跃度”分项指标上明显高出二线和三线以及下城市6.5和8.6,录得86.0。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2018年中国零售市场将在整体经济稳定和消费升级的基础上持续向好。从需求来看,以服装服饰为主的国内品牌拓店意愿增强,“健康”和“体验”仍将是生活方式类消费的主要诉求,资本推动线上电商向线下进行渠道融合和拓展将是2018年商铺需求的一股新势力。
从供应来看,尽管我国仍是全球购物中心建设最为活跃的国家,更多的城市零售物业市场将迎来供需平衡修复的窗口期,供应过剩的风险将逐步减弱。与此同时,业主对于防范供应过剩、商场同质化、非良性招租竞争等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强。
《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则显示,2017年中国便利店季度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分别为第一季度72.22、第二季度73.95、第三季度69.25、第四季度71.28,平均高于景气荣枯线21.68,且波幅震荡较小。体现出便利店行业从业者对2017年行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信心。
然而,行业总体费用与主营业务成本始终是从业者全年关心的问题,且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主要原因在于持续攀高的店租与人力成本依旧是便利店行业始终面临的严峻考验。
另外,2017年从业人数指数的持续走低,也反映出整个行业面临着人才流失与短缺的问题。便利店行业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便利店行业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
随着便利店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门店数量不断增加,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便利店人才短缺的压力将会逐渐加大。这也体现在了便利店管理者对于未来自身企业在人才缺口与利润摊薄方面的担忧。
2017年,新零售、智慧零售等新概念成为讨论的热点,而无人便利店也成为本年度社会关注的热点,继而各项资本开始关注和投入无人便利店的开发。尽管各项资本投入无人便利店的运营思路、技术选择和商业计划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方向都是期望将传统线下便利店全面升级为毋需人工值守的门店,以降低人工成本。这种新的技术应用与运营思路对于便利店行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此外,据商务部发言人高峰介绍,2017年我国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今年一季度达到77.8%。商务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节奏,积极稳妥地推进促消费的工作。
(来源:中商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