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文章
搜索
名称
描述
内容
English
欢迎来到普诺玛公司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咨询热线:400-880-8270
购物车
0
物品
登录
|
注册
首页
产品中心
智慧零售
无人超市
24H"有人/无人"值守智能便利店
超市自助收银与商品防盗
零售店COVID-19防控方案
零售安防
智能制造
食品安全
在线购买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咨询热线:400-880-8270,
86-755-83432008
18924610639,
13501591690
普诺玛 与 零售智能基础设施AIoT
普诺玛EAS产品新升级,助力零售店铺管理数字化提升
普诺玛助力“即客优选”便利店升级夜间无人值守经营模式
零售业
智慧便利店、无人超市
大卖场
超市
免税店、跨境电商
服装、服饰店
药妆、母婴用品店
书店、电器、礼品店
制造业
二级页面
食品业
二级页面
24
首页
>>
行业新闻
>>
行业资讯:便利店C位出道之资本那些事
行业资讯:便利店C位出道之资本那些事
来源:
中国商报/中商视点
|
作者:
王琰
|
发布时间:
2018-07-23
|
52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越来越多的便利店走进你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时,当便捷与服务正在改变你的消费习惯时,一场没有硝烟的便利店圈地战正在中国大地上打响。有人说,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资本的推波助澜。然而,曾经唯利是图的资本为何会让一门“捡钢镚儿”的生意站上妥妥的C位呢?同时,这个割据与颠覆并存的行业状态对中国连锁便利的发展究竟影响几何?
风口上起舞的钢镚
儿
眼下,中国的便利店业态似乎正在很好地诠释华尔街的一句名言:金钱永不眠。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有近100亿元的资金涌入到便利店行业。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便利店获得融资:3月,西北连锁便利企业西安每一天获得春晓资本领投的2亿元A轮融资;4月,见福便利获得红杉资本2.4亿元融资,131便利店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6月,武汉Today便利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
当越来越多的便利店走进你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时,当便捷与服务正在改变你的消费习惯时,一场没有硝烟的便利店圈地战正在中国大地上打响。有人说,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应该是资本的推波助澜。
同时,据公开报道,自2017年起,便利蜂等新零售创新企业纷纷进入便利店领域,传统便利店的布局也明显提速:罗森宣布到2025年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全家便利店公布将在2024年实现10000家门店目标;全时去年宣布要未来五年内投入百亿资金,以多种便利店模式在全国五大区实现“落地100个城市”“铺设100万个终端”的战略目标;已经拥有超过10000多家门店的便利店龙头美宜佳也在6月宣布即将进驻上海、江苏、浙江、贵州、海南等地,完成其在华中、华南、华北的市场布局。
曾几何时,便利店行业曾被人戏称为“弯着腰捡钢镚儿”的生意。对此,业内人士曾这样解读:便利店商品的平均价格通常要比超市高15%,毛利率多在20%—30%,但其净利率却很难超过5%。这一高一低的简单对比,很明显能看出便利店其实是门苦生意。由于人力和房租成本较高,便利店很多时候是一种微利状态。
所以,十年前,谁也无法想像,曾经的小“钢镚儿”竟然成为了当下投资的风口。据《2018年便利店发展报告》称2017年中国便利市场规模已超过1900亿,门店数超过10万家。同时,据媒体报道,当红杉资本、春晓资本迅速拿下六七个便利店项目,使得不少原本持观望态度的资本不再冷静,它们急于寻找便利店界的“种子选手”,并在幕后推动便利店业态整合。
站在零售行业资本青睐指数的C位,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便利店的新时代已经来临,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像今天的中国这样热衷便利店的发展,甚至有日媒惊呼:中国迎来便利店战国时代。
“大跃进”与“春风
”
不过,想要更好地欣赏“钢镚儿”如何在风口上起舞,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三年前,便利店的热情被点燃。彼时正是传统零售业的低谷期。O2O退潮之后,资本发现还是有实体支撑的便利店更经得起考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则表示,“经历了无人便利店的泡沫,资本认为传统便利店是一条好赛道,不能再犹豫,也做好了中长期布局的准备。”
于是,便利店一时间被推向风口,乘势飞了起来。资本的频频布局加速了便利店行业的躁动。便利店品牌开始频现跨区域扩张,如今,电商巨头们更是开启了一场“大跃进”式的飞速扩张。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去年4月,刘强东发布“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未来5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表示“每天开1000家店面,每300-500米就要有一家京东便利店”。
阿里零售通也于去年宣布,将在2018年覆盖100万家天猫小店,2018年完成1万家天猫小店的改造,改造内容包括选品、会员、营销、门店等。
来自京东方面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京东每周开的新店数量都在1000-1200家,每天接到50000份申请;阿里方面的数据则显示,到今年4月,阿里零售通已签约了100万家小店,而去年8月之前,这一数字还是50万。与阿里、京东“翻牌”式改造“夫妻老婆店”不同,苏宁从2015年就开始布局自己直营的品牌便利店——苏宁小店,截至目前已进入全国80多个城市,2018年的开店目标是1500家。
但不容忽视的是,政策助力也是目前便利店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手。被业内人士称为“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政策也是从2015年开始。
从国家层面来看,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第一个全面、系统地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消费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提升规模、品质和效益进行了总体部署;从地方来看,南方对便利店的政策支持优于北方,但是在北方,近期多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如北京出台了连锁便利店行业规范等系列文件,对北京地区规范化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的政策是“对搭载早餐或蔬菜零售等部分便民服务的连锁便利店,在租金上给予财政补助。”如同在日本和台湾,在某种程度上,北京便利店也将成为社区中心,而最大的利润就在于跨界整合的增值服务。
而王洪涛认为“随着各大便利店品牌多年来的渗透以及年轻人消费意愿的加强,便利店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加速度’”。
资本的理
想
有人这样总结便利店市场的火爆称,追逐“风口”者有之,唱衰者也有之,也有人套用马云的逻辑:“不是便利店不行了,是你的便利店不行了”。
据商务部日前最新发布的《2017 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平均值为71.68,高于景气荣枯线21.68,同时持续攀高的店租与人力成本是便利店行业始终面临的严峻考验。在2017 年,线上巨头纷纷介入便利店市场,行业内部格局发生变化,全行业处于深度数字化变革阶段。
事实上,资本的磨刀霍霍正是对便利店行业决战“最后一公里”作用的深切期盼。
据报道,在2016年中国便利店大会上,厚谷投资创始合伙人徐大卫曾表示,作为中国零售业态里面发展快、潜力大的细分领域,便利店业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鲜有表现,“在大概3000家的A股企业中只有红旗连锁和中百在A股有所呈现”。
其主要原因在于便利店开店模式带来的成本损耗居高不下,“消费类连锁行业的特性是直营模式下的效率损失,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税费的损失、合规损耗,这种效率损耗在对接资本市场的时候可能进一步放大”。
而纵观目前拿到投资的便利店企业,他们讲的故事已经脱离了单纯的便利店,而是以便利店为载体再发展再延伸,成为一个在“最后一公里”中,让顾客消费升级的平台。让便利店作为最贴近消费者、高频刚需的零售业态所具备的流量与数据入口的巨大价值。相信京东、阿里、苏宁也是因此而煞费苦心。它们角逐便利店,更大的意图可能是通过快速开店之后,形成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嫁接金融、本地生活服务等,做成一个全面的生活服务平台。
于是,便利店业态作为“最后一公里”的现实窗口,让资本的理想变得更加丰满而真实,无比贴近消费者的平台价值,与线上线下的未来桥梁令人可期。
“最后一公里”的现
实
据一项对便利店消费者的调研数据显示,有 80%顾客因为便利店距离近而选择便利店进行购物,59%的顾客选择便利店是因为其营业时间更长,由此可见便利性是驱动消费者在便利店场景消费的核心因素。
资深业内专家朱茜表示,从对消费者的行为研究可以发现,便利店主要辐射到店时间十分钟内的客户群体,并且主要满足工作间隙或者移动途中的消费需求。据 7-Eleven 统计,86.8%的顾客在 10 分钟内即可到店,65%的消费者选择在工作间歇或移动途中在便利店购物,而专程从家前往便利店购物的消费者占比只有12.1%。数据反映出便利店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满足碎片化的需求,在零售市场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便利店行业不仅面临着现有企业的整合,同时也面临其他业态零售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初创企业等多方势力的影响。为了在日益复杂且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持续的增长,便利店企业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来整合和完善日常运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便捷服务,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但是,如何围绕消费者日常生活打造合作共赢的生态链,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
商品和服务是连接便利店企业与消费者的主要媒介,商品和服务能否有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对便利店企业的评价,因此国际领先的便利店企业都对商品和服务进行了持续的投入,并将品类的持续优化升级作为企业数十年战略的核心内容。品牌化、餐饮化、深度介入生产环节都是这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采取的重要举措。
当然,在一些专家看来,便利店最终的要义还是要带给消费者“便利”,只有尽可能多的提高门店密度,覆盖更广泛的区域,才能让消费者在渴了、饿了等即时消费出现时迅速得到满足,在他看来,送货上门等所谓的O2O模式在便利店运营上没有显示出优势,因为等待送货上门的消费需求并非是便利店主要针对的即时需求。
记者观察:速度与激
情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令人深思。
有这样一组数据,将两家日资便利店巨头在中国门店发展情况进行梳理。2015年7-11在华门店总数为7135家,其中包含了台湾的5047家、香港928家、澳门46家,实际在大陆的门店只有1114家。而截至2018年7月,7-11在中国大陆的门店总计2244家,三年时间共计新增1130家。
2015年5月,罗森开店数分别是上海461家,重庆107家,大连50家,北京34家,共计652家。2018年,这个数据发生较大变化。在罗森中国官网上可以看到,截至2018年6月,罗森已在中国大陆共计开设门店1642家,三年时间共计新增990家,这个速度比7-11略慢。
由此,不难看出,两家世界级便利店巨头虽然已经在中国加足马力地奔跑,也难以跟中国一些商家扩张便利店的快马同日而语。快与更快,速度与激情背后,究竟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中国商报/中商视点)
上一篇:
行业资讯:新零售时代......
下一篇:
行业资讯:购物中心整......